乡土文化是地方族群繁衍发展的
精神寄托和智慧结晶
随着网络平台的发展
开放性、互动性强的短平快阅读
已经成为趋势
为搭建一个阳江乡土文化作品
展示和交流的公众平台
阳江日报利用新媒体
开设“吾乡吾土”栏目
旨在挖掘、宣传、推介阳江乡土文化
为阳江文化建设添砖加瓦
本期我们跟随笔者
到狮子山脚下的小村庄
听他儿时的经历
与古巷、老祠堂、古村落的故事
狮山脚下的小村庄
李晓明
我出生在狮子山脚下的一个小村庄——东平镇良洞村。这里三面青山环抱,村前良田三千多亩,两条自东向西流淌的小溪穿村而过,溪水淙淙,风景秀丽,是一处难得的风水宝地。离村庄的不远处,就是寿长河的出海口了。
据《良洞李氏宗谱》记载:明朝宣德年间,先祖彦祥公从开平神步镇一路爬山涉水,来到良洞村,见这里山气氤氲,树木葱茏,溪水清澈,土地平整肥沃,感觉这是一个难得的耕读之地,遂决定带上族人在此择地定居。
良洞村建村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走进古村落里,乡村古老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那曾经的风雨沧桑,多少代人的奋发图强、精心描绘以及浓浓的诗情画意都酿藏在村落的每个角落,特别是那条儿时熟悉的深深的长巷里。
儿时的美好记忆总是与这古巷有关,那时的古巷都是由很多不同的大石头铺成的,凹凸不平、高高低低,每到下雨天就要“摸”着石头过河了。由于石头路走多了,大家都能记住石头的位置,甚至晚上不打灯,也可以从巷头走到巷尾,非常准确找到自己的家,而且还不摔跤。
后来由于担心长者走路不方便,村里把巷道平整后铺上青砖,如今走在这条长巷里,再也看不到那些石头了,只能抚摸着存留的斑驳的老墙。看着那些青砖与黑瓦相互交织,凭着自己的想象,感受这些老房子百年岁月脉搏与心跳,听它静静地诉说那些久远的人与事。
村里有一座祠堂比较古老,据说兴建于清嘉庆六年(1801)年,至今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祠堂面积大约有700平方米,为二进两厢房,砖木结构。据记载,曾于民国二十年(1931)年修缮过一次。最近一次修缮是2009年春,按原地大小、方位重建。如今,祠堂巍峨而立,蔚为壮观。其实,祠堂就在我们读书的小学里面,小时候上学经常在祠堂里玩耍,记忆中那些雕梁画栋,还有栩栩如生的墙画常常让我流连忘返。
如今祠堂已是阳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是传承“三月三”民俗文化的重要场所。农历三月初三,为村里每年固定祭祖之日,祭祖扫墓,行孝报德,以示不忘先辈,不忘故土的家国情怀。
小村庄近五百年来始终重视文化的吸收与传承,乡土文化气息浓厚,形成了以读书为荣的良好风尚。特别是我的叔公李世焱老先生,从1956年在部队《战士报》开始发表诗歌,直到2020年元旦,创作诗词、书法作品数千首(件),有专辑《狮山小草》、《一家村诗絮》以及大量的硬笔书法作品。
2007年,在李世焱老先生的倡议下,阳江首个村级诗社——良洞村诗社成立。诗社得到村支部、村民的大力支持,常常组织读书会、出墙报,让村民分享诗词乐趣,诗社繁荣至今。
古村落,不仅是故乡的记忆,是外出人的乡愁,是变迁的印记,更是原生态生活的场景持续。它窖藏着岁月,蕴藏着文化,珍藏着历史。这是一种古典美,它只能临摹,只能观赏,而不能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