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  
公众号  
  • 订阅号
  • 服务号

满族舞的历史来源 满族舞蹈的风格特点

本文章由注册用户 宋梦圆 上传提供 2023-06-19 16:06:15 评论 发布 版权声明 256
摘要:一、满族舞的历史来源 满族是性格豪放、能歌善舞的民族,满族歌舞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源远流长。 范哗在《后汉书》中就曾记述了满族先世枪娄人祭神的歌舞情景:“昼夜会聚歌舞,舞辄数人相随,踏地为节”。 隋唐时株辐人沿袭了先人爱好歌舞的传统。《隋书》中记述

一、满族舞的历史来源

满族是性格豪放、能歌善舞的民族,满族歌舞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源远流长。

范哗在《后汉书》中就曾记述了满族先世枪娄人祭神的歌舞情景:“昼夜会聚歌舞,舞辄数人相随,踏地为节”。

隋唐时株辐人沿袭了先人爱好歌舞的传统。《隋书》中记述了软使者到长安朝见隋文帝,宴会上“使者与其徒皆起舞,其曲折多战斗之容”,而使隋文帝惊叹地说:“天地乃有此物,常作用兵意,何其甚也”。

女真人以善舞著称,元代诗人张显在《庐陵集》中有一首《白翎雀歌,对女真人能歌善舞作了生动的反映:‘女真处子舞进觞,团衫革分两傍。玉纤罗袖拓枝体,要与雀声相领顽。朝弹幕弹《白翎雀》。贵人听之以为乐”。诗中说女真舞技献舞进酒,舞姿优美,歌声悦耳,可以同白翎雀鸣声相媲美,使人恋恋不舍,朝夕都要演奏、跳舞,而以此为乐。满族人的舞蹈大体可分为祭祀舞、筵宴舞、民间舞三类。

二、 满族舞蹈的特点

满族舞蹈的第一个特点是其对大自然的模仿。例如,《东海蟒式》对马和蟒蛇的模仿,以及其他满族舞蹈中对老虎和熊等野兽的模仿均体现了满族人民对自然的细致观察和总结。

满族舞蹈的第二个特点是其豪放彪悍的个性。从沉重的萨满神衣,到野狍子腿制作的道具、再到旋转跳跃的舞蹈动作和强有力的打击乐器,均体现了其强悍粗犷、刚健豪放的特点。此外,满族舞蹈具有兼容并蓄的特点,其包罗万象,集文舞、戏祭、美丑、雅俗、歌舞、动静等多种艺术形式为一身。

三、 满族舞蹈的类别

1、萨满祭祀歌舞

满族的信奉萨满教,在举行祭神、祭天、祭祖先等重大祭典时,都以歌舞形式进行,萨满是歌舞中的主要角色。在跳神过程中,萨满腰系铃,手执鼓,着神衣神裙,伴着神器声响翩翩起舞。祭祀歌曲有《清神调》、《背灯调》、《跳饽饽神调》等,舞蹈有《腰铃舞》、《铜镜舞》等。祭祀时载歌载舞,表达崇敬、赞美、祈求之情,后来发展成为满族舞台艺术的歌舞。

2、筵宴喜庆歌舞

这种歌舞主要是《莽式空齐舞》,又称《莽势舞》。这种舞场面富于变化,形式有“男莽势”、“女莽势”、“对舞”、“衬舞”等。多于筵宴和喜庆场合中出现。

3、宫廷歌舞

宫廷歌舞是在节庆、出征、凯旋、庆典、筵宴等多项宫廷活动中出现。有些是满族皇室贵族自娱自乐,有的是由专业演员表演的。清入关后除了其传统的歌舞外,还全部接受了历代沿续下来的礼乐制度,如郊庙朝会有中和韶乐、丹陛大乐,宫中筵宴时有中和清乐,丹陛清乐等。宫廷歌舞中的舞势歌辞中融入了满族传统歌舞,与历代传统的乐章有不同之处。

4、民间歌舞

满族民间歌舞中最有特色的是秧歌舞,或称扭秧歌、闹秧歌。这是民间传统群众性歌舞,逢年过节尤其正月十五元宵节最为热闹,每逢此时,各村屯都组织秧歌队到各边表演,表演者往往有各种扮相,或文人书生,或老翁老妪,交错歌舞,有说有唱。满族的这种歌舞,无论男女老少皆喜欢。

三、满族歌舞代表作

辽宁省歌舞剧团演出的大型神话舞剧《珍珠湖》、黑龙江省歌舞团演出的《渤海公主》在国内外引起很大的反响,开创了满族敬舞的新局面。

祭祀舞有《腰铃舞》、《单鼓舞》、《抓鼓舞》等,舞蹈动作多变,舞姿刚劲,特别是腰铃声与鼓声有节奏和谐的配合,声形具备,引人注目,别具一格。在跳舞的同时还要伴唱《请神调》、《排神调》、《背灯调》等歌。

筵宴舞有《莽式舞》,是满族传统的舞蹈,不仅适用于筵宴,在民间也广泛流传。宫廷筵宴歌舞还有《喜起舞》和《扬烈舞》等,《喜起舞》称文舞,《扬烈舞》,是武舞,《喜起舞》与《扬烈舞》都是由《莽式舞》演变而来的。民间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策黄姑姑舞》就是用一种独特的舞具独特的舞姿,表现满族青年对幸福生活的追求的一种舞蹈。

网站提醒和声明
特别声明: 以上内容(包括内容、图片及视频)全部来源于互联网用户发布,仅代表用户个人观点,我们不确定用户是否享有完全著作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您还未登录,依《网络安全法》相关要求,请您登录账户后再提交发布信息。点击登录>>
最新评论
暂无评论
{{item.reply}}
{{item.create_at}} 删除
相关推荐
发布信息
热门
可能感兴趣的人
宋梦圆
宋梦圆
粉丝数:0
最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