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都曾有印章文化,唯独我国传承至今,其他三个古国的这种文化早已消逝在历史中。
世界上最早的印章出现在古巴比伦,考古学家在叙利亚和安纳托利亚挖掘了一个公元前7000年的遗址。里面发现了一些印章的雏形。
关于我国的印章起源,见诸文字的有《后汉书*祭祀志》:
“三皇无文,结绳以治,自五帝始有书契,至于三王(夏商周),俗化雕文,诈伪渐兴,始有印玺以检奸萌,然由未有金玉铜银之器也。”
此史籍记载最后一句话却是不对的。1998年,安阳殷墟出土了饕餮纹铜玺。这是我国出土的最早的印章。
一,印玺和封泥
由此可见,发源于夏商周时期的印章,其实在东周的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发展得很完善了。
“印,执政所持信也。”——《说文》,“玺者,印也。印者,信也。”——蔡邕《独断》
印的出现是为了分辨真假,是信用的凭证。它对社会管理、信息传递、身份证明起到决定性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是印玺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那时候,消息互通多用竹简、布帛,其中圣旨多用丝绸。
发消息的人在竹简或者布帛(丝绸)上写好了内容,然后把写有字的竹简或布帛卷成一卷,放一块挖有方槽的木块,这玩意叫“检木”。用绳子将其捆扎,并将绳结放在方槽内,然后扣上湿软的封泥,多用青泥(也有用紫泥、金泥)。然后掏出大印,在泥上压出清晰可辨的印文,放在火旁烤干封泥。这样就起到封条作用。
(竹简上的印泥实物复原图)
这种保密传递信息的制度叫:“玺印封缄制度。”这种先秦时期的制度一直传承到晋代。
PS:另外科普一点小知识,先秦时期,一般称印为印或玺,自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规定:玺只能是天子用的印才能有的称呼。除此之外,只能称印或章。
“玺,王者之印也。”——《说文解字》,最典型的就是传国玉玺了。
二,印章和印水
晋朝时期,纸,开始大行其道,官方顺应时势采用纸书传播信息。在那时候纸质的文献中,出现了最初的水印印文:“骑缝印”和“朱印”。原料是墨和朱(朱砂)。
(朱印水)
到了隋唐,印章文化进入另一个黄金发展时代,大量文人骚客私刻个人印章。水印逐渐暴露了大量的缺点,白芨水调制的墨或朱,盖在文献上,时间长了会导致文字模糊,出现晕块。
于是,人们发明了用蜜来调制印水,取代了白芨水。
三,油印取代水印、蜜印
直到南宋末年,活字印刷的发明,暴露了水印或者蜜印共同的缺点:止口不清晰,厚薄不均匀,且无法小字化。字迹越小,笔画越容易粘连在一起,导致整个字废掉。
(活字印刷)
所以,有人提出用油印,来取代水印、蜜印。但油印渗油现象无法得到有效的解决。虽然如此,它也不失为印章文化一个重大的变革。
南宋末年发明的印油,一直伴随着印章,到了民国时期,各大印刷厂引进了西方传来的飞水法细化制作原料,进一步得到更精细的印油,此印油印制的字迹精美,可印刷更细小字体,而迅速占领市场,并且沿用至今。
因此,先秦至晋时,皇帝盖章不盖在文献上,而盖印在封泥上。晋代至宋代,一直用白芨水或蜂蜜制作的印水盖在文献上。南宋末年到清末溥仪结束帝制,一直是用印油盖在文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