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绎思维中最常见的推理判断方式,就是著名的三段论推理。所谓的“三段”,分别指: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大前提通常是某个已知的一般性的原理,如某种规律、法则、定理。小前提反映的则是我们需要研究的特殊情况。注意,在个演绎思维中,小前提都是附属于大前提的,否则就不能构成严谨的三段论。演绎推理的结论,是由一般性的原理引申出的对特殊情况做出的判断。如果这个判断不符合一般性原则,演绎推理的结论就是错误的。
北大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
演绎思维最常用的是三段式推理,但大家在日常说话时,往往不会拘泥于严格的三段式表达形式。在大多数逻辑推理中,人们都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三段式的思维方式。但是表达形式可能呈现出以下特征:
其一,省略了反映“前提”与“结论”之间的推断关系的语词。
其二,省略了一部分“前提”或者“结论”。
其三,在表达推理过程时,并不按照严格的先后顺序来描述“前提”与“结论”,有的人是先说前提再说结论,有的人则恰恰相反。
其四,在描述前提时,并不遵循“大前提”在前、“小前提”在后的格式。有的人习惯先讲特殊性的“小前提”,后讲一般性的“大前提”。
由于没有严格遵循三段式的格式,上述几种表达形式很容易导致演绎推理出现漏洞。所以,遇到这些情况时,应当通过语义的联系来剖析“前提”与“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根据三段式推理的标准形式,来补足对方省略掉的“前提”或“结论”。这样才便于我们用演绎思维的规则来检查相关推理是否有效、是否具备逻辑性。
若想判断一个三段式推理是否正确,主要从以下两方面来考察:
其一,前提真实。
无论是大前提,还是小前提,其判断的内容必须符合客观事实。确保前提真实,往往是由多种具体学科知识共同解决的问题。比如,在历史学研究中,前提真实主要是指史料记载的真实性。这需要考古学、古文字学、人类学、生物学等多种知识工具来相互参验。
其二,形式正确。
三段式推理的逻辑形式(即形式结构),符合演绎逻辑思维的规则。把省略掉的前提与结论补充完毕后,形式不正确的三段式推理,就无法整理。
总之,它们都是三段式推理能推导出真实结论的两个必要条件。假如缺少其中一个条件,演绎推理的结论就不可能是必然真实的。
“该来的”和“不该走的”
张飞是个不会说话的人。很多时候,他明明是好意,但说的话让其他人听着却不舒服。有一回,他在酒店设宴,邀请了4位客人,结果说错话,闹得大家不欢而散。
那天,大家约定下午6点在酒店门口见面。5点半时,有3位客人到场。剩下没来的那位恰好是对张飞来说最主要的客人。所以,大家决定再等一会儿,如果他实在不来,哥几个就开吃。
一直等到了6点半,还没看到这位客人来,于是张飞急了,喃喃地说道:“该来的怎么还不来?”
有位客人听到这话,顿时就发火了。他嚷嚷道:“该来的没来?那是不是说我不该来啊?不劳您送,我这就走!”说罢,他便下楼回家了。
张飞没等到主客,还走了一位,一时心急又口不择言。他说:“唉,该来的还没来,怎么不该走的走了!”
话音刚落,另一位客人在心里嘀咕了:“这是什么话?不该走的走了,那我是该走的没走吗?”于是,这位客人也气咻咻地离开了。
剩下这位客人与张飞是老交情。他对老张说:“老友,你以后说话要注意一点方式方法。说什么‘该来的不来’,人家心里肯定不舒服。你气走了他,又说‘不该走的走了’,这不就是要赶其他人走吗?以后不要说这种话了!”
张飞连忙解释道:“我没说他们俩呀!”这位老友一下子火了:“哦!不是说他们,那就是说我啊!好吧,我也走了!”
于是还没等到主客到来,其他客人就全被张飞气走了!
不当省略的弊端
上述案例中的主人公是真心想请朋友吃饭,但他每说一句话就气走一个人。好心办坏事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他无意间省略了“前提”,导致其他三人误以为张飞的“结论”是针对自己的。
张飞说:“该来的怎么还不来!”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第一位客人误以为他的意思是“所有该来的客人都还没来”,便顺势推出自己属于不该来的人。因为,从“所有该来的客人都还没来”这个前提中,的确能推理出“我是不该来的人”这个结论。
第一位客人的推理过程如下:
所有该来的客人都还没来,所以,所有该来的客人不是已经到场的这些人。
接着,他又把这句话作为前提进行推理。自己是已经到场的人,而“所有已经到场的客人都不是该来的人”。
大前提:所有已经到场的客人都不该来。
小前提:我是已经到场的客人。
结论:我不是应该来的人。
尽管张飞的本意不是如此,但他说的话形成了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的大前提。于是那位客人的三段式推理是有效的,而也难怪他会被气走。
第一位客人被气走后,张飞又犯了同样的错误,说:“不该走的人走了。”这句话导致第二位客人误以为自己是该走而没有走的人。因为,从“所有不该走的客人是走了的人”这个前提,可以推出“我是该走的人”这个结论。
第二位客人的推理过程如下:
所有不该走的人是已经走了的客人,所以,所有不该走的客人不是那些没走的人。由此进一步得出,所有没走的客人不是那些不该走的人,而他们是真正该走的人。
大前提:所有没走的客人是该走的人。
小前提:我是没走的客人。
结论:我也是该走的人。
这个三段式推理也是有效的,所以第二位客人被气走了。
张飞还没有醒悟自己说错话的症结所在,在为自己辩解时说“我没说他们啊”,又让第三位客人产生了误会。
第三位客人的推理过程如下:
张飞的话,或者在说他们俩,或者在说我;张飞表示,自己不是在说他们俩,所以唯一的解释就是在说我。
这就形成了一个有效的析取销去推理,所以第三位客人也被气走了。
实际上,张飞自己的推理与三位客人都不同。
在张飞看来,他的话只有两个选项:或者在说没来的主客,或者说已经到场的三位客人。他说“没说他们俩”时,省略了“也没说你”这个前提。所以,第三位客人以为他是在说自己,而张飞心里想的是“我明明在说那位没来的主客”。
由此可见,三段式推理需要用准确的语言来指明“大前提”“小前提”与“结论”。如果形式省略得不恰当,会造成不少误会。